爱好读书,不善交往
生性敏感,无毒无害
乐天派里的杞人
厌世者里的笑星
传统但不保守,先进但不激进
做事计后果,有话好商量

驭命

合上书页,我想了很久,《红与黑》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?

就像对于名人,我们总给他扣上我们以为的美德一样,对于名著,我们也总是给它赋予太多合乎道德伦理的诠释。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,一百个人眼里也不一定非要一个于连吧。

以下种种都是对于书旁批注的一点个人看法,或有偏见,不妨博君一笑。

上卷第五章:“少年时代,于连常有遐思万千的时候,想的最为快意的,便是有朝一日,能有幸被引见给巴黎的美女,以自己什么辉煌的事功,博得她们的青睐。怎见得就没一位美人儿看上他呢,拿破仑寒微时,不是就为玉丽珠辉的约瑟芬所钟爱?多年以来,于连几乎无日不想,谅拿破仑当年也是默默无闻,穷无分文的下级军官,还不是凭手上的一把剑,终于成为世界的主宰。这个想法,使他在痛苦中——他把自己的痛苦想的很深重——深感慰藉,在高兴时则倍感欢快。”

我自知不是圣人,崇拜偶像也不是站在道德或者正义的角度,我崇拜他,可能因为他能力超众,或是名震一方,我接受我的庸俗。于连崇拜拿破仑,崇拜一个已被历史抛却的时代,这无可厚非,甚至在这段自述中,我们可以看出,他最快意的是上流美人的青睐,是对世界的主宰,他对自己所处现实深感不满,这种不满在我们看来无可厚非——父兄的厌恶、周围人的自作聪明、难以实现的理想……我不认为他所追求的就是正义或是美德,毕竟他的偶像也实非完人,因此,对于这一段自述,书旁批注虽带了点冠冕堂皇的说教意味,总还算是有道理——“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,就愈会发出振奋的光辉,并拥有鼓舞人心的力量。”诚然,对于年轻的勇士而言,野心勃勃的拿破仑简直是最好不过的范例。但于连的追求是上流的社会,是掌控的快感,不是什么美德,这是一条通向名利场的路,从一开始少年要战胜的命运就是自己的欲望。所谓驭命,不过是驾驭自己干渴的心。

下卷的旁注只有一条,还是从缝里“扣”出来的。确实,在这个“为中国未来而读”的书系里,于连所能提供给孩子们的品质实在太少了,如果人人都以他为榜样,以向上爬为终极目标,那不光是社会受不了,国家也禁不住这样的一群人。于连就像所有普通人一样矛盾,只是他的性格和追求让这些矛盾被无限放大——把追求爱情看做战斗,甚至拜师求教;为了名誉与人决斗,一定要伤了胳膊才罢休;爱好虚名、一边主张平等,一边拼命向上爬……如果他再不那么理想化,我都要把他的一生想象成不择手段者的进化史了。我们可以鄙夷于连的“渣男”行为,可以瞧不起他的里外不一,可以唾弃他的种种所为,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,他是驭命好手。

对于他的结局,开始我不理解,他明明可以活下来,他不是要往上爬,改变命运吗,这一点小的屈辱都受不住吗?我突然止住了话头,没错,受不住,回想他的生平,他从未屈服于别人对他身份的羞辱,以至于前后两场爱情,都像战役一样艰辛曲折。他终于停止往上爬了,不是因为能力或勇气,上层的尔虞我诈、时代的虚伪荒诞,就连“法纪都是权利和财产博弈的结果”,这样的一个环境,无论向上或是向下,都会被黑雾侵蚀。他看到了命运的尽头,看到了短短一生试图驾驭的命运,于是他笑着引颈,不是向命运屈服,而是看破了命运所有的套路。

驾驭这样荒诞的命运,于连扯出了最不屑的笑容。

他用死亡做了最后的收束,命运在无声中分崩离析。

 

因为放在异国他乡,又是遥远年月的名著,我们很容易把于连想的辽远不可及,把他的所作所为想的高妙难懂。在我看来,其实于连就是我们,我们每一个人。谁都对所身处的社会和时代感到过不公——教育、贫富……公平难得一见,我们都愤然过。有人在愤然中接受了不公,并成为不公的创造者,于是他们不懂于连;有人踏上于连的道路,一路磕磕撞撞,做过表里不一的事,说过虚与委蛇的话,终于他们无法再坚持下去,放弃了藏在床垫里的小小头像,他们懂于连,对于曾经的理想,却也只能当做酒后笑谈;也有人,极少一部分人,他们或许不以于连为榜样,甚至不看《红与黑》,可他们像一支箭,离弦就不再回头,朝着一个坚定的目标,执着地刺去——哪怕簇新的箭头锈蚀,笔直的箭杆褪色,他们只是冲向前去,不择手段、不计代价。他们不信于连,他们信自己。

我们都是如此,从出生开始就与命运纠缠。有人驭命,有人为命运所使役。

我们活不成政治爱情小说,我们就是自己最好的书。


评论
热度 ( 27 )
  1.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Ehjnu | Powered by LOFTER